再過一週就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慶日,除了要跟讀者朋友推薦閻驊有參與的活動《開台媽祖與三太子 保庇護台灣》 之外,我也想寫一篇跟「百」有關的閒聊文章來應景一下,好吧!就寫膾炙人口、流傳近千年的百家姓吧!

百家姓的作者到底是誰?其實至今沒有任何人知道!只知道這位作者住在杭州,在北宋開國初期就已經是位老頭了。不過這老頭書念得不錯,至少堪稱押韻界的大師。百家姓就是一個讀來順口,聽來悅耳的超級押韻大作。

從宋朝開始,百家姓一直就是小朋友的最愛,所以南宋詩人:陸游就說百家姓是宋朝小朋友的學習最佳啟蒙書,不但可以學發音、還可以學寫字、甚至還可以增加孩童的記憶力。

雖然百家姓的精髓就在「押韻」,最早版本的百家姓裡頭411個姓氏(包括複姓)的排列單純就是為了押韻,了不起只是把比較特別的大姓擺在較前面,其餘就沒啥邏輯!

但是如果說百家姓沒有邏輯,也不對!我們來看百家姓前四姓「趙錢孫李」,其實這就有玄機的!因為至少這四姓是一千多年前最發達的幾個姓氏。

趙就不用說,宋朝皇帝姓趙,趙非得要排第一。錢則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的姓氏,孫則是吳越國王的大老婆之姓氏,因為吳越跟北宋曾經並存過一段時間,所以姓錢的人當時稱得上是第二大條的姓氏。李則是南唐國王的姓氏,而且唐朝國姓為李,所以姓李的人在北宋初年依舊非常發達。

至於這個趙姓,也有個有趣小典故可以跟大家聊聊。趙姓其實是來自於上古時代的嬴姓,因為以前是母系社會,所以女人稱為姓,男人稱為氏,姓與氏是分開的。如果現在有人的姓嵌著一個女字,例如姚與姜,就代表這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姓。

後來嬴姓演變出十四種姓氏,目前還存在的姓包括徐、黃、江、秦與趙。後來隨著社會的演變,人類慢慢從母系社會演變成父系社會,於是到了秦始皇:嬴政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之後,姓與氏就慢慢地合二為一,到了漢朝初期,姓氏就一家了。至於兩千年前,全中國最大條的姓氏:嬴,到了宋朝初年幾乎就完全消失,所以百家姓上並沒有嬴這個姓。

我想大家一定會很好奇,秦國在戰國時代幾乎稱霸了兩百年,後來又建立了統一天下的秦朝,當時姓嬴的人應該不少!難道後來都被漢高祖劉邦殺光了嗎?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如此猜測,但是很抱歉,大家猜錯了!因為嬴姓的後代其實還是不少,只是大家在漢朝時代就已經改姓為梁、黃、許、江、蘇、費、徐、秦、趙、金、裴。如果我以韓國人的邏輯來看,裴勇俊搞不好也是秦始皇的後代,但是韓國人也許會回嗆我一句:「那是因為秦始皇是韓國人!」。

雖然百家姓前四姓是「趙錢孫李」,不過在北宋初期,民間卻流行一句順口溜「張王李趙遍地劉」,指的就是當時人口最多的五大姓氏。但是如果用更精準的的角度來看,宋朝人口最多的八大姓分別是「王李張趙劉陳楊吳」。

元朝雖然被蒙古人統治,不過整個元帝國的人口結構依舊以漢人為主,所以元朝人口最多的八大姓分別是「王張李劉陳趙吳楊」。基本上,跟宋朝沒啥兩樣,只是排序不同。

元朝之後的明朝,人口最多的八大姓分別是「王張李陳劉楊吳黃」,明朝人口結構跟宋、元唯一的不同,就是趙姓退出了前八大,而黃姓擠入了前八大。

雖然明朝前八姓並沒有「朱」這個姓氏,不過因為明朝的皇帝姓朱,所以他們也搞了一本比百家姓更上一層樓的「千家姓」。千家姓的前四句「朱奉天運、富有萬方、聖神文武、道合陶唐」,雖然都是姓氏,但是卻不太常見。所以呢∼重點就是押韻,其他都不重要了!

最後恭祝中華民國一百歲生日快樂,國運昌隆、國泰民安∼

《本文為閻驊的一千零一Yeah第629集》